天上不会掉馅饼!昔日外国在华有奖储蓄机构如此巧取豪夺
来源:上海市银行博物馆    时间:2023-07-07 08:59:27

文│汪海


(相关资料图)

朋友惠让我一方民国十九年( 1930 ) “ 中法储蓄会 ” 赠送客户的礼品墨盒。 盒面上镌刻着劝导储蓄的箴戒语: “ 既勤且俭,民生斯裕,裕而能蓄,可大可久。 ” 看起来温文尔雅,充满正能量。

那么,中法储蓄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都干些什么样事呢?

民国时期,有多家外国人牵头办的在华储蓄会,通过有奖储蓄吸取了中国大量的民间资金,盛极一时。中法储蓄会就是其中较有影响力的一家。

中法储蓄会,原属中法合资,成立于1918年8月,总行设在北平,分会设于天津、安庆、南京、上海、杭州、汉口、长沙、广州、汕头、福州、厦门等地。1926年法商股转让于中国商人,但仍沿用中法储蓄会之名。创办之初资本定为20万元,收足半数,1926年才补齐。其办法以2500元为全会,另设4/5、3/5、2/5、1/5会,其余办法都效仿当时最有名的万国储蓄会。

万国储蓄会是近代中国有奖储蓄的嚆矢,由法国人班顿(Beudin)所创办。1912年3月财政部核准该会章程,8月经驻沪总领事署注册,在上海设立总会,地点为法租界洋泾浜爱多亚路七号。万国储蓄会的资本总额仅为白银6.5万两(实缴二分之一)及法国币200万法郎(实缴四分之一)。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了商埠,十九世纪末上海滩成了“西方冒险家的乐园”,不少外国无业游民纷纷远渡重洋到上海淘金。法国人班顿到上海后起初混得并不好,没正当职业,又染上吸鸦片的恶习。一个偶然机会他在鸦片烟馆认识了一个叫唐伯超的中国人,经过一番谋划,想出了一个借“有奖储蓄”为诱饵的敛财门道。于是办起了万国储蓄会。

1919年落成的法商万国储蓄会大楼

起初,班顿一伙投石路,先发行100元票面的小额奖券,规定5年还本。看到多数储户只关心奖金,对还本期限不甚在意,又改为10年还本。最后将有奖储蓄固定为全会、半会、四分之一会三种。全会每月存储12元,半会每月存储6元,四分之一会每月存储3元,规定15年期满后分别发还本金2000元、1000元、500元。每月开奖一次,按照储蓄单的号码中签领取奖金。以全会为例,特奖1个独得5万元,头奖50个各得2000元,二奖50个各得300元,三奖50个各得200元,四奖50个各得100元,尾奖1万个各得12元。给人以每月存入12元,可得奖金、得利息、分红利的印象。奖金每月从所收存款总额中提取,该会每月印发全会会单号码约10万号,10万号收入存款总额为120万元,从中提取25%作为奖金,计30万元。其余90万元则投资实业、套取外汇,收取巨额利息。

万国储蓄会利用国人以小博大心理,加上大张旗鼓轮番炒作,业务迅速发展,储款惊人增加。从起步阶段的1万多会单,每月收入储款10万余元,至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最发达时期,全会会单竟高达26万号,每月储款300余万元。1934年前后,其业务到了极盛时期,遍布全国各省市县以及较富庶的城镇,存款总额超过2亿元,而同期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纸币总数也不过1亿余元。

大凡天地人间,天上不会掉馅饼。班顿的戏法现在看起来不算巧妙。1935年,上海就有人在报上将这种储蓄与银行利息作比较,计算出该会的欺骗手法。按当时银行利息,月存12元,15年后,本息应为5500元,而储蓄会只还2000元及少量利息、红利。两相比较,骗术自明。但就这样不算高明的骗局却在中国民国年间风行二十多年,敛财上亿,几个外国无业游民也由此摇身变为叱咤风云的银行家,其“成功”背后的原因,以及行骗的“商业模式”,对我们认识金融诈骗,至今仍有借鉴和警示价值。

万国储蓄会存单

其一,与所处时代有关。民国初年,国内银行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信用未孚,以普通民众为对象的储蓄业务尚未开展,而且国人对外国银行业较为信任。中国传统金融机构票号、钱庄一般注重与商家的信贷往来,不接受平民的小额资金。以万国储蓄会、中法储蓄会为代表的外国有奖储蓄会则抓住了这个契机,并利用其外资身份和一套国人当时并不熟悉,但看上去设计缜密科学的外国规则制度赢得民众信任与崇尚。

其二,抓住了中国人喜欢“以小搏大”的投机心态。晚清上海,随着商业社会的形成,出现了炒股票、抛空盘、购彩票等各种投机活动,希望靠各种投机取巧的方法侥幸发财,一夜暴富,已成为上海人和许多城镇居民的一种普遍社会心理。万国、中法等储蓄会以“储蓄”为名,“有奖”为诱饵,正迎合了当时民众普遍的投机心态才得以大展宏图,大获成功。

实际上,这种投机心态在中国民众中一直根深蒂固。民国以来各类银行开办有奖储蓄都大受欢迎。解放后为集聚建设资金,人民银行和各类国有银行也曾多次开办有奖储蓄,可以说屡试不爽,都非常有成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踏入银行工作,就跟着领导师傅们上街摆摊办有奖储蓄。奖品是当时最流行的“三转一响”,特等奖是一部黑白小电视。当然购奖品的钱也是从储户应得利息中出。但大家都是冲大奖而来,一时间摸奖成为小县城居民头等大事,万人空巷,群情激奋,摸奖摊被围的里三层外三层,最后不得不求助警察维持秩序。那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其三,大肆炒作,营销造势。高级骗子大多是营销高手。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不惜成本,利用报刊杂志等传媒铺天盖地刊登广告,为有奖储蓄宣传造势。首先,鼓吹实力雄厚,信用可靠,以获取民众的信任。万国储蓄会声称:“本会准备金,共有五百余万,均系上海之工部局债券,各国公认最优等有价债券及其他产业,随时可变成现款。”其次,以高利揽存,赠品相诱。赠品大到15钻金表,小到钱夹、烟盒,洋货琳琅满目,种类繁多,这只铜墨盒也是赠品中一类,可见为吸引各阶层人士注意,用心良苦。再次,充分报道中奖信息。一旦有人中奖,万国储蓄会就诱导幸运儿撰写“感谢信”登于媒体,广为宣传,传达狂喜之情,结合“轻而易举”,“发财致富捷经”等宣传口号,吸引更多民众加入其中,推波助澜。

另外,就是推行佣金制,雇用一些业务员、客户经理广为揽储,搞会员制,提成制,高额佣金刺激。据当年媒体报道:“据闻,各会均雇有游手好闲而结交广大之人,在外招揽会员。如招得一人即就该人第一年所缴之款抽取三成以酬其劳。”现在一些金融诈骗手法和当年如出一辙。

《马寅初谈取缔有奖储蓄》

然而,骗人的把戏能蒙人一时不能蒙人一世。1933年,经济学家马寅初首先在报纸上对这场诈骗黑幕给予了揭露和抨击。1935年2月23日,上海22个团体发出通电,控告万国储蓄会的欺诈行径。国民党政府迫于压力,下令禁止国人参加未经核准的有奖储蓄,逼迫万国储蓄会从内地全面撤至租界。但直到解放后的1955年9月,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将万国储蓄会全部财产抵偿部分债务一事备案并发出通知,盖棺定论,万国储蓄会才终于宣告倒闭,“寿终正寝”。

一方小墨盒上承载着一段历史。快一百年过去,金融诈骗的花样在不断翻新,上当受骗的人也前赴后继。骗子行骗成功最核心的秘诀是要能抓住人的贪心。以小搏大,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丢掉这些幻想上当受骗的概率就能低许多。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关键词: